15部門和單位聯合發文,這種“大手筆”近日讓不少目光聚集到了《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上來。尤其是,生態環境部也是15之一,究竟指導意見與環保是什么關系?
本文來探究一下。 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供給不足以及價格上漲,目的是穩供應、保價格,而究其背后的因果,與城鎮化基建加速脫不了關系,也跟替代砂源保障能力薄弱脫不了關系。而要促行業有序、健康、可持續發展,首先要扭轉認知。即,河流生態保護、水土流失治理,以及流域綜合修復等一系列環保行動,間接影響了輸砂量。專家解析,要從2個方面來抨擊這種思想:
① 粗暴采砂不計生態損害,不可持續;
② 資源供給單一,不利于行業進步和轉型
在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下,經濟發展態勢已經由粗放求增長轉向精細化促轉型。因此,指導意見要求,加快構建區域供需平衡、價格合理、綠色環保、優質高效的砂石產業體系。
其中,涉及到2點概念:
① 嚴厲打擊非法采砂。一方面,這是河道治理的需求,另一方面,這也是保障正規采砂企業利用的需要。
② 砂源替代。改變砂源單一的現狀,多渠道保供給是一條可持續的道路。 城鎮化基建速度快,對砂石的需求量大,但實踐證明,砂源不一定要來自于天然砂石。
因此,指導意見提出,【支持廢石尾礦綜合利用】【鼓勵利用固廢資源制造再生砂石】,此外還可以【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】。 關注環保動態的人想必都知道,目前我國對建筑垃圾的處置方式正在逐步轉向多元化綜合利用,很多施工地甚至已經就地處置建筑垃圾,并且就地消納。在建筑垃圾的再生產品,包括再生骨料、樁基填料、瀝青混凝土等,直接回用于基建。
廢石、礦渣、尾礦,再加上建筑垃圾,資源循環再利用,替代天然砂石被證明是可行的方案。
可行在哪兒? 公開統計顯示,我國每年尾礦堆存量或超過50億噸,建筑垃圾年產生量已經達到約35億噸,鋼渣年產量在2億噸左右,磷石膏堆存量差不多7億多噸。
上述這些固體廢棄物,其綜合利用率均沒有達到合格線,意味著再生挖掘潛力仍可大幅提升。而裝配式建筑,這個新潮的建筑方式節省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同時,對建筑垃圾減量也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。指導意見中所指出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,顧名思義是在減少對砂石的需求量。
社評,砂石行業走高質量發展路線,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有力支撐;支持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,推進全過程綠色發展,對其本身也有重大意義。 社評,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但這點相對滯后。“江郎才盡”不該是結局,優供保供不妨從利用建筑廢棄物資源,打通砂石替代新渠道開始。
社評,15部門和單位聯合發文,受益的不僅是砂石行業,建筑垃圾處置市場是否也應該從中認識到短板,看到新一輪機遇呢。
文章鏈接:環保在線 http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34322.html